在線視頻
| 在線視頻
| 在線視頻
| 在線視頻
|
新聞詳情
關公銅像基本簡介與文化內涵 二維碼
274
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,被后世尊之為“圣人”的僅有兩人,即“文圣”孔子和“武圣”關公。因此,孔廟也稱文廟,關公廟又叫武廟。關公銅像文化即是指關公的思想觀念、道德品質、精神氣質及其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影響。作為一種精神現(xiàn)象,它對社會生活最直接的意義是在精神方面,主要是在倫理道德方面。關公文化精神價值的核心在于道德價值。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是倫理型文化。關公文化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組成部分,也是倫理型文化,倫理道德是其核心內容。關公的忠、義、仁、勇,滲透著儒家的倫理道德精神。千百年來,人們崇拜關公,本質上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。關公對國以忠,待人以義,處世以仁,作戰(zhàn)以勇的精神,體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 關公銅像基本簡介與文化內涵,關公銅像供奉詳情,關公銅像作用 關公,名羽,字云長,別字長生,蜀漢名將,河東解梁常平里(今運城市鹽湖區(qū)解州鎮(zhèn)常平村)人。關羽的一生,西晉史學家陳壽(233-297)撰《三國志》中的《關羽傳》,對關羽生平軌跡有粗略的記載,概括起來基本分四個時期:一是東漢末年,關羽亡命奔涿郡(一說是關公在故里殺了勾結官府、欺男霸女、作惡多端的員外呂熊,只身外逃。另一說是殺了強占民女的縣尹舅爺,以及庇護其舅爺?shù)目h尹而逃)。當時“先主(劉備)于鄉(xiāng)里合徒眾”(招兵買馬,聚眾起兵),關羽與張飛往投,一見如故,寢則同床,恩若兄弟,不避艱險,生死同心,力圖扶漢。謂之后世所傳的“桃園三結義”。二是建安五年(200),“曹公(曹操)東征,先主(劉備)奔袁紹,曹公擒羽以歸。”即官渡之戰(zhàn)前,曹操分兵東進,劉備為曹操所敗,關羽被俘。曹操為使關羽歸順,“拜為偏將軍,禮之甚厚”,又“表封羽為漢壽亭侯”。但關羽仍不忘“受劉將軍(劉備)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”,趁機又奔先主,投歸劉備?!安芄x之”,認為關羽是一位“忠義之士”。三是建安十九年(214),關羽被派鎮(zhèn)守荊州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),劉備為漢中王,“拜關羽為前將軍,假節(jié)鉞(授予符節(jié)和斧鉞)”,率士攻打操軍。是年,關羽“率眾攻曹仁于樊。 關公銅像基本簡介與文化內涵,關公銅像供奉詳情,關公銅像作用 關羽是蜀漢名將,一生忠義仁勇,誠信名冠天下。其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而圣的1800多年,就是關公故事精神流傳-信仰風俗出現(xiàn)-關公文化形成的過程。這個過程中,官方和民間共同締造了廟宇文化——建筑、大型關公銅像、楹聯(lián)、雕塑、繪畫等等內涵豐富;締造了祭祀文化,程式規(guī)整而嚴密的祭祀儀式、全球信徒的朝拜現(xiàn)象;締造了廟會文化和戲曲文化——物質和文化的交流,戲曲與雜劇的展演;締造了商神文化,關公因他的忠義而被社會方面面的人群當作求平安、求財、求學、求進的神祇。關公文化中最根本的理念文化——關公的忠義仁勇和誠信精神。待事以忠,待人以仁,以義取利,以勇精進,這種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,成為社會發(fā)展與和諧的根本;衍生了關公產業(yè)文化,各地官方民間舉辦的的關公文化旅游節(jié),相關的文化產業(yè)鏈的形成。 關公銅像基本簡介與文化內涵,關公銅像供奉詳情,關公銅像作用 宋、元、明、清四個朝代,對關羽忠、義、仁、勇,尤其是忠、義人格形象精神的宣傳和弘揚,使其社會對關公精神的認知,形成共識并達到了高潮。一是四朝帝王都以關羽為忠、義的化身,極力推崇和崇拜褒封,愈加愈多,愈拔愈高。由一員武將而升為“王”,升為“圣”,升為“帝”,升為“大帝”,“侯而王、王而帝、帝而圣、圣而天”,其地位顯赫,完全超過了人間帝王。同時還將關羽與文圣孔子并列為圣人,共享春秋二祭。除民間普遍祭祀關羽外,朝廷還定期對關羽實行公祭。正因為這樣,自宋元至明清,上至朝廷和王公大臣,下至普通官員、各界人士及一般黎民,以至海外的華人世界,便出現(xiàn)了對關羽前所未有的崇拜。在我國歷史發(fā)展的長河中,歷史已將關羽一生的忠、義、仁、勇,特別是忠和義,縱觀認知為關羽的人格形象精神。這種精神除孔圣人外,是完完全全超過了任何一個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人。這種精神,實際上折射著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文化現(xiàn)象,而將這一現(xiàn)象提升到一定高度,從社會視角去認識它,凝練和升華,實際上蘊涵著人們所向往和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,便形成獨特的關公文化。 關公銅像基本簡介與文化內涵,關公銅像供奉詳情,關公銅像作用 社會歷史發(fā)展到了今天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,時代的呼喚,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,內外因素的互為作用,便促使現(xiàn)實將歷史所推崇和崇拜的關公忠、義、仁、勇,特別是忠、義人格形象精神,古為今用,冀其成為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道德精神的其中組成部分,成為有一定感染力度,以及潛移默化、教育感化、祛邪扶正、影響國人的希望動力。 |
今日更新
熱門文章排行
|